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加为收藏
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
中国建筑节能测评学会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新闻速递
  • 法律法规
  • 公示信息
  • 国际动态
  • 正在加载时间,请稍候...

《瞭望》文章:绝不降低环保要求

    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09-04-26 中国测评学会

对扩大内需投资中的环保审批,将“绿色通道”与“收紧缰绳”并重,抓住机会增加环境保护投入
    在媒体连续8年开展“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”网上调查中,今年环保问题首次上榜,超过97%的网友表示“绝不能因为要拉动内需而放弃环保要求”。

    承担 环保工作主责的国家环保部已经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,在扩大内需背景下,环保工作一方面将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;另一方面,将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,绝不会降低环保要求。

  “绿色通道”与“防火墙”并重

    去年11月中央颁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后,各部委和全国各级政府闻风而动,立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措施,配合扩内需促增长的国策。环保部与之最密切相关的一项工作,就是环评审批。

    几乎在第一时间,环保部加快了环评审批速度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明确指出,要为扩大内需开辟一条快捷审批的“绿色通道”。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要适当简化手续、缩短审批时间;对于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,要主动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,适应国家拉动内需的要求。

    去年11月26日至28日三天间,环保部连续召开两次项目审议专题会议,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,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。

    今年1月9日,“绿色通道”开通,随即批准涉及交通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个,总投资1393亿元。

    据了解,近期环保部缩短了环评办理的时间,建设项目受理决定的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至2天,审议项目的会议次数由原来1月1次调整为1月2次。2008年11月至今年一月中旬,已有总投资额达4700多亿元的建设项目获得了环评批复。

    但是,担忧和疑虑也随之出现:短时间内大量建设项目被批准,环评会不会放松?这几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会不会被冲击掉?

    这种担忧并非多虑。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,近期一些地方,已出现在环评审批工作上放松管理的“苗头”。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审批速度,盲目下放环评审批权限,已被淘汰的项目重新以“投资拉动”等为名复活现象。

    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,周生贤多次在环保部内部会议上强调,环评工作既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,又要为控制“两高一资”借机扩张把好关口。之所以反复强调,就是担心出现上述问题。

    为此,在开通“绿色通道”的同时,环保部提出,必须为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“防火墙”。

    周生贤提出要求,对于国家明令淘汰、禁止建设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,一律不批;对于环境污染严重,产品质量低劣,高能耗、高物耗、高水耗,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,一律不批;对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、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,一律不批;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、缓冲区内的项目,一律不批。据了解,截至1月中旬,已有11个高耗能、高污染和资源型煤化工、火电项目暂缓审批,总投资达438亿元。

    针对地方上环评审批有所放松的态势,去年12月4日,环保部公布了《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》(下称通知),要求各级环保局在加快审批工作的同时,借此契机收紧“高污染”项目审批的缰绳。

    环保部一位部门负责人说,通知要求,虽然目前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,但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,依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。建设项目仍必须严格遵守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》和《环境影响评价法》的要求,不得随意更改环评等级,应严格执行环评分级审批规定等。

    据了解,根据有关规定,中央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,以及规模较大的非政府财政性投资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权限,依然归属环保部。

    环保部强调,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制定和调整分级审批时,对污染较重的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、钢铁加工、垃圾焚烧、化工、造纸、印染、酿造等建设项目,将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环境影响程度,分别由省级或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,不得简化手续下放审批权限。

    上一篇:
    下一篇: 4万亿注环保钱该怎么花:环保产业怎样搭上顺风车?
站内导航
节能测评机构名单
建筑节能
能效测评
专家论文
节能减排方案
节能技术
节能检测收费一览表
卫生学评价收费标准
水利咨询服务收费一览表
公示信息
友情链接
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
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
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
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
世界银行
美国节能经济委员会
设为首页 | 加为收藏 | 关于我们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
COPYRIGHT ©2009-2024 中国测评学会 at all right resa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