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会新华调查:“小财政”怎样支撑“大环保”
-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09-04-26 中国测评学会
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(记者伍晓阳、马勇、张丽娜、秦亚洲)“大理洱海恢复二类水质,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。但人们不知道,洱海流域的洱源县,为保护洱海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,巨额的环保投入使本来薄弱的地方财政捉襟见肘。”来自洱海之滨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瑛说。
从云南洱海,到青海三江源,到内蒙古大草原,这种“小财政”支撑“大环保”的困局普遍存在。温家宝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,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,引起代表委员热烈议论,这条对策能否破解当前环保困局?
西部重要生态屏障:“小财政”难撑“大环保”
洱海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区域的一块重要湿地,这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世界罕见。曾被污染的洱海经过多年治理后,去年有8个月水质达二类标准,被环保部称赞为“全国城市近郊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旗帜”。
王瑛介绍,洱源县是洱海最主要的径流来源,治污效果直接关系洱海保护成败。她告诉记者:“过去5年洱源县环保投入超过8000万元,相当于去年县级财政一年的收入。为了保护洱海,当地没上任何污染项目,巨额的环保投入还使其他方面支出减少,地方财政捉襟见肘。”
来自青海三江源的全国人大代表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对此深有同感,他说:“去年我们州财政收入3500万元,光给教师发工资都不够,靠地方财政支撑环保是不可能的。实际上去年我们州支出达到16亿元,也就是说公共财政每花100块钱,有97块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。”
与财政收入微薄形成鲜明对比,玉树州的生态保护任务却极为重要而艰巨。它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,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。上世纪70年代以来,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影响,三江源地区生态持续恶化,不仅影响当地农牧民生存发展,还直接威胁到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。为此,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程。
“四子王旗位于京津风沙源地区,保护草原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。”从内蒙古牧区基层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朝鲁孟忧心忡忡地说,“四子王旗是国家级贫困县,几乎拿不出什么钱来用于环保,退牧还草补贴停了以后,草原生态又出现严重退化,沙尘暴频繁发生,旱灾、虫害和鼠灾连年发生。”
既要保护好环境,也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
四子王旗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纯牧业旗,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2787万亩,有两万多牧民。实行禁牧、休牧、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后,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一定遏制,局部地区得到改善。
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以后,根据草原监管部门监测,47亩草地适合饲养1只羊,由于草场少,牧民生活十分困难。“牧民也知道多养牛羊对草场不好,但是得生活啊。”朝鲁孟无奈地说,“有的牧户只有一千亩草场,按照草畜平衡的规定,只能养20几只羊,一家三代10口人连饭都吃不饱。”
迫于生活压力,牧民只能多养些牛羊,但随之而来的是草场生态被破坏。朝鲁孟介绍,四子王旗有5个苏木,其中2个已经严重沙漠化,没法养牲畜的牧民只好到外地打工。草地沙化后水位下降,当地人畜饮水也出现很大困难。
“内蒙古草原既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安全屏障,也是生态安全屏障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说,“草原出现沙漠化反弹、牧民生活困难等情况,凸显了保护草原生态与牧民发展的矛盾。我们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,也不能让牧民饿着肚子。靠地方政府财力支撑,恐怕这两条都做不到。”
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,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同样令政府左右为难。记者在洱源县采访时了解到,作为一个农业县,大蒜种植是当地优势产业,但种大蒜需要大量的化肥,由此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洱海水质形成严重威胁。
洱源县右所镇右所村的李耀珍告诉记者:她家有3亩多田,原来冬季都种大蒜,虽然蒜种、化肥和劳动力成本高,但每亩毛收入在5000元以上;为了响应保护洱海的号召,去年她家改种了蚕豆,亩收入不到1500元。洱源县县长杨作云说:“政府对改种蚕豆的农户每亩发100块钱补贴,只能补偿损失的一小部分。因为补贴太低,改种工作推进困难重重。”
-
上一篇:
下一篇: 《瞭望》文章:绝不降低环保要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