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创新意识开拓中国太阳能市场
-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09-04-26 中国测评学会
近几年来,我国普遍感到的现象是“缺电”,不论春夏秋冬一派电荒。电力部门想出种种经营手段,如实行峰谷电价等措施都难以奏效。其主要原因有三:一是煤、油等火电燃料及运输价格上涨过快过猛。二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,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电力市场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。目前仅以发达的江苏为例,年人均用电量为1000kWh,这只是发达国家年人均用电量的10%,总体尚处于低水平状况。三是国家一方面加大电力能源建设及输配电设施完善的投入力度,使呼声最高的农网电价降到与城市同网同价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小步有序地提升销售电价。现仅以城市照明为例,电价较10年前上升了16.6%,较20年前上升了2.36倍。1997年“中国光明工程”开始实施,到2004年才使800万无电贫困人口迎来了光明,但这仅占到7656万无电人口的10%。全国还有16个无电县,近3000个无电村,他们都远离电网、负荷小而分散,难以或无法用延伸电网的方式去供电,缺电已经成为制约他们脱贫的一大障碍。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以开拓意识开拓市场,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大发展。
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,市场前景广阔
我国幅原辽阔,风能与太阳能极为丰富,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的地区就占国土面积的2/3。夏季我国从北纬15°的海南三亚,到北纬55°的漠河,有效日照时间均在10.5小时以上;冬季上述地区的有效日照时间均在7.2小时以上。太阳有效照射角,冬季日出后为180°,夏季可达228°~272°。这确实给太阳能利用带来无限契机。有关资料表明, 我国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,预计到2010年,我国可再生能源实际使用量将达到3.9亿吨标煤以上。目前我国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/平方厘米,完全有条件开拓太阳能热水器以外的其他市场。如:太阳能农作物温室、太阳灶、太阳能干燥器、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。
加快太阳能利用步伐
我国的太阳能利用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,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,要使我国的太阳能利用得到更好的发展,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。
1.必须从单一被动式的太阳能热水器,拓展为多元互动式的能源利用
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验被动式太阳能的热利用。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应用层,仅仅是简单、直接地为生活用水加温,与智能化的系统转换还有很大差距。因此,现在必须深化推广如太阳能发电技术等典型的主动节能用能形式。对于太阳光的利用,中国银行建在香港的中银大厦,其高层的大厅采光,就是通过透镜原理将阳光反射输送,这是用光智能在建筑上的应用。还有已成功运行的“桑普中国太阳能第一楼”就是“集光热、光伏发电、并网、空调制冷、制暖和热水于一体”的太阳智能化综合系统,是缓解电能紧缺、减少污染、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工程,有很大的示范和启发意义。
2.更新理念,开拓创新。20世纪60~70年代,我国研制过太阳灶及太阳能电池,但那个年代由于我国基础工业(材料工艺)落后、器材昂贵,而自然资源(如柴薪、煤)便宜且丰富,使科研及市场开拓困难重重。由于过多地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使环境受到了污染,全球气候变暖,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,这引起了科学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经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,我国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了《再生能源法》。正因为有上世纪研究的起步与发展以及本世纪初的国法出台,促使大家对开拓“可再生能源”市场的认识和理念得以更新,对市场的认识更广阔,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而系统,一个十分广阔的太阳能产业市场得以迅速发展。
开拓必须创新,创新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《经济发展理论》中提出的。其定义是: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。表现为:引进一个新产品;开辟一个新市场;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;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; 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。创新的主力是企业,只有企业能够将先进技术转换成生产力,产出新产品,开拓新市场。太阳能产业要发展也只有不断开拓创新。
3.抓住发展契机,促进产业发展
太阳能智能化综合利用的技术量大面宽。20多年来,新材料、新技术不断涌现,国家改革开放已使国际技术与国内研究相互接轨。无论科技人员还是老百姓,对太阳能都不陌生,只是认同的程度不同而已。
节能投入正逐年增加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已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50万平方米,太阳能温室44.2万公顷,太阳灶20万台,太阳能干燥器23200平方米,并且在太阳能草坪灯、交通道路信号及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上进行了很大投入。普通百姓在住房建设中对太阳能热水器一次性投入2000多元已不成问题,但是对很多新技术产品在生活中应用不无担忧,比如寿命短、投资大、效果差等,因而观望等待,行动滞后,特别期待市场价位能够下调。
-
上一篇:
下一篇: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
